《幼儿园课程审议与教师的的成长》中指出:“课程审议就是通过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审议包含什么内容,有哪些误区,如何真正有效实施?
幼儿园课程审议以幼儿园课程开发为目的,实际上是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判断,让教师思考“教什么”“如何教”这两个问题。
幼儿园课程审议的主要类型有:
图片太空宝贝-感统训练课程(展位号:4号馆6E43)
选择性课程审议的主要特点是:选择的对象是确定的,但选择的参照背景是具体而复杂的,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高成效。通常,这种审议以班级课程为基础。
当一个课程的理念已经明晰,课程的基本内容已经确定,但组织内容的线索和实施这些内容的线索无法展开时,可通过此方法,将课程开发的思路进一步展开。
例如,通过课程审议,形成主题或单元的展开线索及网络结构,找到不断扩展的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源。
对设想、方案或计划的可行性的论证也是课程审议的重要内容。论证性课程审议面临的问题是设想、方案或计划的可行性或合理性。
审议中,除了关注设想、方案或计划本身外,还应关注将其实践的现实场景。只有将设想、方案或计划放在特定的课程实践场景中,才有可能达到论证的目的。
论证性课程审议有助于设想、方案或计划的完善。
该类型是为了对相关问题作出判定,是一个对实践过程和实践背景进行深入分析的复杂过程,需要区分不同背景,作出多种判断。这种课程审议也是幼儿园较为常见的课程审议类型。
这里的形成,是指生成、创造、创新。就是以新的观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策略、新的资源的创新为目的的课程审议。
可以说,课程审议是一个集体创造的过程,幼儿园课程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是与课程审议的创新作用联系在一起的。
课程开发对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教师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参与课程审议也就成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工作职责。
幼儿园课程审议有哪些误区?
乐博士-科技教育(展位号:6D49)
课程审议主题泛化,主要集中表现在把选择教材、制定学期计划、活动观摩、活动评价以及日常的教研活动都视为课程审议。
然而,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并不具备课程审议的完整要素,审议主体不完整、也不是在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可能取得课程审议的效果。
幼儿园课程审议中存在着主体悬缺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了幼儿参与课程审议的权利,二是忽视了教师的建议权利,三是忽视了家长、社区等主体的参与。
在课程理论中,较有影响的课程审议模式理论有:
该说法认为,课程审议由收集问题、收集数据、寻求解决方案、制定决议四个步骤组成。从这四个步骤可见,这一模式是围绕实践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展开的。
该模式包括了五个步骤:自由交流、聚集兴趣、形成问题或课程焦点、给问题或课程焦点排序、为焦点组织背景。
图片柠檬猫-原创建构系列产品及配套课程(展位号:4号馆6C27)
这六个阶段是:公众共享、聚焦于一致的意见和不一致的意见、解释立场、关注立场的转变、协商共识、采用决议。
六阶段说更侧重于参与审议的人员之间的思想、观念的分享和协调,更加强调审议中个人和集体的转化。
详细而言,课程审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不是单一环节的活动,而是包含了多个环节的综合过程。
幼儿园课程的过程性审议,主要包含课程实施前的审议、实施过程中的审议、课程实施后的审议。
(一) 课程实施前的审议
幼儿园课程实施前审议,主要是针对课程方案展开的,这里我们从两类不同课程主题方案进行阐述。
一类是预设性的课程方案,主要包含共性课程文本中的方案和园所自己已经生成的较为成熟的课程方案。这里我们只讨论预设性主题活动方案的审议。
另一类是生成性的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利用园内外自然与社会资源或者偶发事件逐渐生成的课程主题或项目活动方案。
1、预设性主题方案的审议
这类方案都相对较为完整、成熟,但其适宜性、针对性不足,需要根据具体园所、班级情况以及幼儿自身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等,进行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审议,对已有方案进行园本化、班本化的改造与完善。
因而,审议的基本路径与流程为:
(1) 研读已有主题方案,发现问题
没有真实发生的问题,就没有课程审议的必要,发现问题是课程审议的一步,也是关键一环。
在此阶段主要是探查其主题是否来自幼儿生活、目标是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活动方式是否符合幼儿经验获得的学习特点、评价是否基于幼儿活动表现以及指向幼儿经验的有效获得。
(2)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体审议
审议时要依据园所资源现状,根据班级以及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兴趣与需要,考虑主题开展的具体时节及天气等因素,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此修订目标,增、删、改具体活动方案,调整实施形式与途径,完善主题活动实施的环境等,形成新的园本化、班本化主题方案。
2、生成性主题或项目方案的审议
生成性主题或项目活动,具体的活动方案是后形成的,课程实施前只有活动大概经验价值分析与活动方向、环节的预设。
因此,审议的基本路径与流程为:
一步,分析偶发事件或课程资源蕴含的价值,即对幼儿经验发展的作用,审议其生成主题或项目活动的必要性。
偶发事件或幼儿的经验不都具有发展的价值,幼儿的兴趣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负面的;课程资源也会存在不适宜幼儿学习的特点,甚至还有负向经验存在。
兴趣需要引导,更需要进行课程价值审议。同理,课程资源生成主题也需要分析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也要进行课程价值审议。
第二步,从园所资源、师资以及幼儿已有经验与兴趣、需要出发,审议生成主题或项目活动的可行性。
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无论是由幼儿感兴趣的偶发事件引发的活动,还是由课程资源生成的活动,仅仅确定其发展价值是不够的,还要看幼儿有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活动探究的基础,以及幼儿园有没有相应的条件来开展该活动等,全面审议生成主题或项目活动的可行性。
第三步,从教师自我的经历以及对班级幼儿的了解出发。
从幼儿的视角,经过集体头脑风暴,罗列出该主题可能开展的一切活动,再思考其对幼儿的挑战性与发展性,筛选出适宜的、有效的活动,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初步确定主题活动的方向与环节,初步形成预设性的活动方案框架。
(二) 课程实施中的审议
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预设方案和具体活动进行审议,反思主题活动目标、具体活动及其方案与进程安排、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师幼互动与活动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审议团队群策群力,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对活动方案、环境创设进行调适与完善,增进师幼互动的适宜性、有效性,提高活动评价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课程实施中的审议是在主题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进行的,因此既要顾前又要顾后,既要发现实施中活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更要关注基于前一段实施中的问题,如何调适与完善后续活动使其更加有利于幼儿经验发展。
同时,课程实施中的审议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可以按照阶段进行审议,还可以针对问题类型与性质进行专项审议,以提高审议的效果。
课程实施中的审议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来讲,园所或年级组层面的审议可以每周组织一次,班级层面的审议可以根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审议的频次是由实施中出现问题的数量决定的,审议的等级与规模是由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普适性、严重性以及难度决定的。
问题越普遍存在,就越需要更大规模地审议,甚至全园教师都要参加;问题越严重、难度越大,审议的层级就越高,甚至需要邀请园外相关专家、区域教研员、主管部门行政人员的参与。
(三) 课程实施后的审议
课程实施结束后,要对整个课程主题方案和过程进行反思与审议。
课程实施后的审议主要应关注:
1、主题的核心价值与关键经验是否体现于活动过程;
2、主题目标实现的情况,哪些目标已经实现以及实现的效果如何,哪些经验未能实现以及未能实现的原因,哪些目标是未预设而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这些新生成的目标是否适宜、必要等;
3、各种活动及其形式与途径是否实现了预想的效果,与内容、资源的匹配性如何,儿童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如何,环境创设的效果如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策略与建议;
4、还要对课程主题方案及实施过程进行整体审议,使预设性主题方案得以完善、生成性活动方案得以形成,为以后该课程主题的设计与实施奠定基础。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审议的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课程审议的模式。
例如,有的幼儿园的课程审议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他们可能围绕这样一些环节来展开:问题的发现、理论支持的搜寻、经验支持的提供、问题现场或表象的深度解剖、解决策略的显现、策略的比较、策略的选择。
浙江金海早培幼儿园开展课程审议教研活动,围绕小班组《宝宝和妈妈》、中班组《能干的我》、大班组《白天和黑夜》三个主题进行教研。
教师通过挖掘主题核心词、聚焦幼儿现阶段心理需求、能力发展,深入思考、讨论和分析,对课程中相关的内容、策略等做出选择,对幼儿发展做出合理期待,优化课程内容。
江阴市小朴幼儿园小班的老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对于户外游戏后“洗手要不要用洗手液”这个话题议论纷纷,随即开启了“健康小超人”的班本课程研究。
教师们从主题目标、幼儿前期经验、课程资源与环境、主题实施路径、活动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基于幼儿现状和发展,深入主题进行多次探讨;并选出了有代表性的班本,在园部会议上进行展开交流。
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
聚焦托育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汇集500多个品牌,10000多类(系列)产品、服务及项目,2023年6月9-11日,第13届华南国际幼教展,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为幼儿园开展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提供支持。